是日與美婷到深圳飲飲食食和逛書城。原本想買的那本書完全看不明白,放棄了,卻另買了5本。而書城原來也像香港一樣沒提供膠袋,唯有手拿著懶是文藝青年的過關回港,趕去上環上課。
同學見我手上拿著幾本,便問道:「剛去了書展?」我條件反射地立刻回答:「啊?甚麼書展?」原本我早已忘了書展是賣書的。我要買書,一本T.S. Eliot的《The Waste Land》(雖然最後因看不明白沒買),我完全沒有想過會去書展買。書展,原來在我的潛意識中和書脫勾了,並緊緊的連上周秀娜、Angelababy和比堅尼(雖然好像沒人在書展內著比堅尼)……
其實為甚麼香港需要一個書展呢?書展相對於平時賣書的地方,我看到的分別只在於:有平貨、有些作者的講座或簽名書、有些流行新書初賣、有些娛樂圈的名星名人、有很多人……今年還有龍友和眼睛冰淇淋。可是這樣用「書」和「展」兩個字又著實有點不切題。讓很多文藝青年的期望落差吧。改過一個貼切些的名字,例如「文化促銷會」,甚麼都可算是文化,背後的目的總是促銷賺錢。這樣,大家對於「書展」該不會那麼嘆惜吧?
至於我對於書展的回憶,想來想去,只有兩段:
1. 去年朱天文來港,於書展期間開分享會,講《巫言》。雖然很大部份忘記/不知她說甚麼。但能夠和她握手和獲得簽名,超開心!
2. 有一年書展,時報出版社的書特價,我買了本村上春樹的蒙古旅遊寫真集(封面有封上很酷的照片)。那些年我真的很迷村上呢!所以,書展賣寫真,有甚麼不對耶?
說回深圳書城,前幾年,大學時代到大陸買書,貪便宜。現在到深圳的書城,因為書博。試問香港那一間書店有整欄的外國詩集?中國哲學呢?香港書店中又有幾多本?不說那麼「懶文藝」的東西,即使是財經系書籍,內地書城的量(質我未知道)也遠勝香港。雖然他們會蹲在地上、欄坐在路口看書、小孩甚至會在書城內亂跑亂吐口水,但我看到的是內地人真的很喜歡看書。雖然深圳人口一千二百多萬,比香港多出近一倍。但深圳書店書城的數目,則比香港多數倍。一個不愛看書、不愛思考卻有極多垃圾資訊的反智城市,在廿一世紀淡出世界舞台,似乎早已寫在一部未寫的歷史書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