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晚呆在咖啡店中,人浪聲大於店裡的BGM,果然很港式;經紀和客戶在傾保險、少年們在NDS對戰、中學生在忙著做功課溫notes和看八卦誌及高談闊笑、友人們亦聊得五尺以外的陌生人能聽清大部份內容、電腦族塞起雙耳對著螢幕建立他們在公眾間的私人工作間/娛樂場、偶爾也有人在看看書、看報紙。總之,咖啡店就等於一個有桌有椅子有空調不會被人趕走和一套與酒樓及茶餐廳相約的行為模式。說到底,很香港。至於喝著的是甚麼、背景音樂是甚麼,對於大部份人來說,it doesn’t really matter at all。
記得在澳洲待的一段日子裡,我對於咖啡店的感覺都是幽靜的,報紙、雜誌和友人間的心事與閒事。台灣的,記憶中和香港差不多,但總沒有那麼吵雜,可能那是高雄的大學區吧?(但港大的咖啡店也……)下一次到別國,定要到他們的咖啡店裡,看看民族間的差異。
不過,想深一層,為甚麼一個有桌有椅子有空調有悠閑BGM有飲料不會被人趕走的地方(最好還是幽靜)就是咖啡店?我很喜歡陳慧嫻那首《紅茶館》。可是,我從沒在香港見過任何一間真正的紅茶館,為甚麼呢?香港又有沒有《非誠勿擾》內的那些喝中國茶(侍應更是穿著旗袍,氣態儒雅)的茶館呢?多一些選擇,希望可多分劃出不同的顧客層,讓大家各得其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