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坐牢

每天都有到圖書館的習慣,今天如常拿著電腦到圖書館寫作,口乾了拿樽水出來喝,喝完後放在桌上。即時走來兩個職員包圍,二重唱地說:「這裡不能把水樽放在桌上啊!」「不能夠啊!」,「要喝水請喝完後放回袋內。」「不能夠拿水樽出來。」

真荒謬,拿不拿水樽出來究竟有甚麼分別?But Ok, fine. 不拿就不拿出來。

下午時,我就拿水樽出來喝水,然後放回袋內。這次竟又急步走來一個職員說:「這兒不準飲水!」

我便立刻驚訝地反駁說:「甚麼?不是不能放在桌上而已?」

職員說:「這兒是不準飲水的。牆上的規則寫到明。」

我:「上午時,你們的職員說的啊。飲水可以,但水樽不能放上桌嘛,對面位個哥哥都聽到的啊!」(當然,對面位的哥哥口緊閉)

職員:「我從來沒聽過這說法。牆上的規則寫到明不準飲水。要飲出去飲。」

我:「嘩!我就見好多人飲水啦!那你看緊些啦,不要讓我我看到你『失職』。」(我當時的確幾憤怒)

飲水而已,幹嘛這樣緊張?簡直像監考官/獄卒一樣。我出去飲水,轉個頭電腦被人偷了是不是政府賠?我明白做圖書館這種真的沒甚麼事做的工作有幾無聊,當見到有人違反所謂的「規則」有多麼想去管(例如有人在參考圖書館不是看參考書之類)。但是這樣壓迫的閱讀環境,真的鼓勵市民去閱讀嗎?在澳洲時,在圖書館的牆角依著半躺看書看雜誌都可以,在香港呢?這樣做一定會被四五個圖書館人員「圍」。圖書館閱讀的原則,只是安靜和不要破壞圖書吧?幹麼要管得像坐牢一樣呢?而且,職員的說法前後矛盾,實在讓人無所適從。我由四歲開始到公共圖書館,真的從未聽過圖書館不準喝水的,這真是第一次,而且態度還這樣專橫惡劣。

我照樣會在圖書館喝水,但下次當有職員叫我可以喝水但喝完後需放回袋內的時候,我一定錄音/錄影(圖書館規則寫明不準拍攝而已)。當再有人被阻止喝水的時候,起碼可以讓那些「從來沒聽過這說法」的職員好好聽一下你們的前後予盾。

而這事,也正好反映政府對小市民的事樣樣(尤其使用公共設施時)要管實,但對大商家的橫行卻又做縮頭龜的獄卒心理。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噴水池

如果一條公共屋村的人大都贊成把村內的噴水池都拆掉,改為村民的活動空間、各類商業/非商業機構的表演及展銷場地,讓村的管理公司有更多的收入、讓村民有更佳的公共環境。那麼?為甚麼建村時要建一個又一個的噴水池?走在城市裡,很多的水池都乾了,拆了。好像只有比較高尚的地方才有這玩意。噴水池、人造瀑布,好像越來越八十年代。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規律

還未知會否成為一個持續的習慣,由一月一日開始,我把作息時間緊緊的劃分下來:寫作、運動、練結他。這是由於檢討過自己過往總是遠離人生目標的原因是我不能夠堅持,不能堅持的原因主要是我的精神狀態不穩定:有時候似乎可以創作很多,但有時候卻一兩個月胡胡混混的過去,一提起筆就無法集中精神。歸根究底,我沒有充足穩定的睡眠和健壯的身體去支撐我的日常工作和寫作活動,也欠缺固定的寫作時間去逼自己寫作(對,我是一個需要逼的人)。

規律對我來說是一種必需的平衡,一種身心都在最佳狀態的平衡,我才能夠把我潰散的精神集中起來讓亂飛靈感順利降落到筆墨上。

我問了自己很久,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去到那裡,但是努力去寫作也不是有甚麼沉重代價的事。份工我不是很抗拒,甚至乎我幾喜歡對著我的學生們,但對我來說,份工真的不是重點,重點是有足夠的金錢去維持有質素的寫作和生活。之前那份工的平均人工雖然高一截,但弄得整個人日夜顛倒精神不振的確是得不嘗失。而現在的工作上下班比較定時,但是那人工又不太足夠去投資儲錢。也可以工作得積極投入一點去爭取一個正式的教席,但那又需要重大的心力,獲得後工作也必然比現在沉重得多。(雖然我已經在找)

日常生活的規律已漸漸獲得平衡,但這只是一小步,誓神劈願說我要做這做那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堅持總很容易墮入沉悶的困擾和各種的誘惑。更何況,放棄一件事情,總是無聲無息的,從生命裡溜走,走了仍一臉懵懂。

而金錢上的規律和平衡,我仍是一頭霧水,這是我創作生涯中一塊最後的,仍在尋找的拼圖。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為甚麼有病一定要看醫生?

每次病假,我真的很有需要才拿。能上班的狀態,我一定上班。可是,有病不一定要看醫生拿醫生紙吧?

身體是自己的,冷暖好壞自知,為甚麼一定要醫生說你有病才有病?例如你一晚頭痛若裂,徹夜難眠,第二朝精神真的委靡到不行了,真的需要在家休養一下。可是走到醫生那裡,他又可以幫到你甚麼?吃了不潔的,不停在搞肚子,不能上班了,但是在大多情況下上十次八次廁所再好好吃些粥水就會好。走到醫生那裡也只是給你一些止痾止痛藥。還有傷風感冒之類,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看醫生真的只為那張病假紙。

醫生是權威,掌握著話語權,社會就是要告訴你醫生對你的身體比你對你自己還要清楚,他說你病就是病,他不會說你沒病,他不敢。所以,你認為自己病了但不去看醫生就是無法証明你是否病了,那就有可能是欺騙你的工作單位。我想因為醫生紙的制度,醫生從中獲利不少吧?

但是,醫生總會很配合的給你醫生紙,只要你不是白痴得在醫生面前說:「我根本沒病啊。」基本上,醫生紙在証明你有病的功能上是廢的。但工作單位總是要你的醫生紙,無非想提高請病假的門檻,讓你請病假必需加入百幾二百蚊的成本。但話說回頭,亂請假的人又確不少。那背後意味著甚麼?也許是不少人天性本懶?對於工作性質和工作量的反動?

不過,說到底,信任是美好而充滿正能量的,如果一個工作單位的士氣高昂,實在不需要請一天病假也需要醫生紙吧?如果我是一個自僱工作者,或許一年也不需要看一次醫生,但的確會病幾次的。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高棉(十一)結語

還有地雷博物館和金邊及暹粒市內遊覽的感想,和前面的大同小異,沒有寫出來。這次旅程,是自從澳洲體驗生活之旅後的首次出國。行程在朋友們Eric和阿強的協調下,非常順利。很多感想,其實都無法以遊記的形式加以表達,反而是透過其他創作和融入了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滲透其中。這次的萬字遊記寫得散亂的,我當作是一種寫作練習和寫作習慣的養成,讀得大家不舒服,希望大家別介意。柬埔寨沒我們想像中那麼亂(不要以為那完全是《狗咬狗》中那個恐怖國度),人們都比想象中親切(離開旅館準備回港時,店主的媽媽更送了一條柬埔寨人傳統的圍巾給我,我回港後每個寒冷的日子都戴著),雖然人們都有些懶散(的士駕駛途中會叫你等等,司機叔叔要找朋友「嗲」幾句、不少店舖仍有午睡時間……但同時有一班人是超拼搏的),但也許這種的生活才算「正常」吧?而吳哥窟、洞薩里湖、殺戮場等景點都非常值得去。也許一生人都不會再來第二次,但這一趟旅程還算是在歷奇和心靈上都超額完成。

下一站去那好呢?

 

photo_0310

photo_0299 

 photo_0085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高棉(十)好味

將近結尾,說點輕鬆些的話題。柬埔寨的東西實在沒甚麼好買的,但是吃的東西,幸虧上天保祐,全都吃得不錯。在柬埔寨,在中檔次的餐廳吃高棉菜和泰國菜,大多數都有讓人滿意的評價。而在這裡,我特別想說說我們所吃過的其中兩款東西。柬埔寨式火鍋和昆虫小吃。

柬埔寨火鍋,是一個以炭爐生火,上面用一個鐵鍋煮食,如圖所見,這種鍋是二合一的:外面有湯的那一層是我們日常吃慣的港式打邊爐。而中間像一個鐵山的那一層,就像我們也見慣的韓燒,專燒肉片。只是當地人燒的肉片與別不同。我們在一家餐廳叫了一個肉片拼盤,內裡有雞、豬、羊之外還有蛇、駝鳥、鱷魚肉這些比較特別的選擇。味道如何?那可要大家親身感受才知道了。

而我們在吃這種火鍋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我們在鐵上烤肉時,肉片總會燒焦而黏附在鐵鍋上,那有何解決良方?先不告訴大家。先說那一段插曲:那鐵山的頂部放著一塊類似肉的東西,是那個鍋一放在爐上已經存在。那塊東西白白油油的,我和朋友們開始討論著那是甚麼。結果其中一位說:似乎是一種脂肪豐富的魚,類似鱈魚之類的。在好奇心驅使下,加上我天生輕妄的性格,便一刀把那塊東西切開幾份,分給朋友和自己。一人一口咬下去,感覺就像吃掉一塊很肥很肥的肥豬肉一樣。待應們經過,見此狀,吃了驚,立刻再拿來新一塊放到鐵山上,並說:Can’t eat! Can’t eat! The oil! 我想大家也猜到那是甚麼吧?那是一塊完全的豬油。用以讓豬油緩緩滑下以潤滑一下鐵鍋面,讓肉片不易燒焦。可是我們竟把那大塊豬油吃掉,真是kai到爆燈。而那個朋友仍說:那東西很像脂肪豐富的魚。

另一樣柬埔寨的特色食品就是炸蝗蟲。整條蟲原原本本的炸脆後,就是原原本本的整隻放入口中細味。在旅遊書看到當地有這種食品時,我就是獵奇的心呼喚我一定要試一下。到步後的第三天,已經看到在街邊有得賣。可是見到整堆蝗蟲像亂葬崗般堆在一起,每一隻都「有頭有臉」,幾隻腳更是毛茸茸,如蟑螂般,我還是打退堂鼓,拍拍照算了。

但在旅程最後一天,於公車中認識的一位美藉柬埔寨裔女生,在街邊檔前強烈推薦我吃,說很衛生,就像花生般的零食。二話不說,更從蝗蟲堆中拿出一隻,撕成兩半,她吃掉頭那半,腹部及以下就遞到我面前。當時,我的腦袋就像跳笨豬跳前一樣,一片空白,然後有一剎閃起《稻中乒團》裡前野生吞一隻蟬的那一格畫面。回過神來,我已經把那半隻蝗蟲在嘴裡嚼。…………的確很好吃,下半身的腹部像花生。我立刻買了十隻,而上半身呢,像確是像薯片一樣。不過,這東西非常油。也不怎麼衛生。

我吃八隻,肚子痛四天。亂來,有代價的。不過這次算是意料之內的狀況。吃掉一隻又一隻的蟲喎,真有趣!

 

photo_0031

 21539_263991709458_535709458_4336055_4474638_n

 21539_263991744458_535709458_4336059_152296_n

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高棉(九)吳哥窟2

《花樣年華和婚禮》

雖然不是特別好王家衛,但《花樣年華》確是一套深刻印象的電影。片末一幕:周慕雲到了吳哥窟,把他的秘密,都說給一棵老榕樹的樹洞,小僧尼在看,樹洞以泥土封沒,一切的往事都隔在毛玻璃以外。

在真實的吳哥景點裡,的確有數之不盡的頹垣敗瓦和榕樹洞,但是遊客太多,你要集中精神把甚麼說給榕樹,不可能。但我戴起耳機,坐在遺跡的石柱上聽一遍梅林茂的吳哥主題,感受到那些榕樹婉麗盤踞的形態,那些碎石壓在樹下如菩薩低眉,我突然明白了,周慕雲在樹洞前甚麼都沒有說,甚麼都不用說。我想,是樹洞用它的語言,向周慕雲說了千千萬萬遍。

在吳哥窟,意料之外,竟有不少當地人來這裡拍攝婚紗照片,穿著西式或傳統的禮服,帶著一隊兄弟姊妹和crew。為甚麼來這裡拍結婚照呢?我想他們大多數也覺得這裡漂亮吧?沒其他了。可能少數多一個層次會覺得這是他們民族的榮光,很值得把人生大事都扣連在這偉大古蹟吧?又或者,吳哥對他們來說,代表著永恆吧?

大家都知道,吳哥不會永恆、婚姻和愛也不會永恆。在吳哥拍婚紗照,是對一對新人的祝願,祝願是胡蘭成一本書的名字《今生今世》,在他們手仍能牽,心仍能跳的時日,吳哥的遺跡和榕樹們依然恬淡屹立,一對壁人在數十載的歲月挾著無數的風波後,依然能一起來吳哥看一個日落。今生今世,在某個程度,是永恆。

 

photo_0034

photo_0035

吳哥的婚禮

photo_0259

 photo_0003

我想,這棵樹挺適合說秘密的。

photo_0017

 photo_0020

 photo_0025 

 photo_0066

吳哥的森林

 photo_0039

photo_0045

photo_0049

 photo_0053

吳哥的蜘蛛網別具詩意

 photo_0058

看看這張相就能清楚吳哥的遺跡有多高大

 photo_0088

photo_0092

photo_0161

 photo_0166

千年的灌溉系統,現在都變了一個個靜謐的小湖。

photo_0169

 photo_0173

壁畫上,盡是爭奪和殺戮的歷史和神話。

 photo_0178

女神。

photo_0181

photo_0192

 photo_0195

 photo_0217

photo_0219

 photo_0249

 photo_0252

山中遺跡中的一個瀑布,瀑布下滿是吳哥蝶,以保護色夾雜了地上的樹葉,小孩見到這麼多野生蝶,專神灌注的把足觀看。

 photo_0256

旅程中盡忠職守的相機:Ordry(Nikon FE2)(還有部Jack(Ricoh GR1s,不過沒機會上鏡))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高棉(八)吳哥窟1

好,說到吳哥窟。

首先,吳哥是高棉帝國古代的最大都城。吳哥現在是一個遺跡群,吳哥窟亦稱作小吳哥,是古代吳哥最宏偉的寺廟。但古代的高棉帝國,最宏偉的當然是帝王將相所居住的金雕玉砌的宮殿。不過,它們是木建築群。歲月洗擦,戰火淍零,現在甚麼都不剩了,宮殿一帶變回了一遍森林和草地,可以說,甚麼都沒有發生過。大自然和人為的力量加上時間的洗禮,是絕對的。

現在,我們來到吳哥所看到的,都是石建築群和宗教性的建築。你可能會問,一堆石建築有甚麼吸引呢?世上有無數偉大建築,有高聳入雲的,有巨大如城的,有充滿人文歷史的,有雕做得教奪天工的,也有外型超越想像的。這些特質,吳哥的建築群都有,但要數到吳哥最引人古幽之情的,是那宿命性的崩壞之美,最重要的,是那些一棵棵與建築群溶為一體,橫空出世的古稀榕樹。

循環生滅,永恆是幻象這些道理,大家理性上都會明白,只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會不斷說服自己:不會變的,不會變的。明天仍然一樣的。這吳哥,對我來說不是古代人類的集體力量和帝國動員力有多棒,而是大自然從容不迫的透過生命去述說這個永恆不變的道理。吳哥窟的壁畫上記載許多神話傳說和歷史偉績,人們如何努力期望把這些傳頌萬世,如果把這些壁畫修復再修復,終不免有一天所有的「實物」都煙消雲散,而存活在人們集體記憶裡的,終不免因戰亂、宗教和全球化等問題而變得像溝稀再溝稀的水彩顏料。但當下的吳哥,還是褐盡它所能的,為人們提供無窮盡的靈感。

 

photo_0279

photo_0005-1 

photo_0006

photo_0008

photo_0012

photo_0013

這張相有段小插曲:這個塔,我輕挑的爬了上去,到頂才驚覺所謂的梯級極之斗斜,結果差不多要求救才能回到地面,一身冷汗……

photo_0038

photo_0051

恐龍?

photo_0055

photo_0067

陪我到處走的山寨Croc。

photo_0096

photo_0097 

 photo_0104 

photo_0196

photo_0198

photo_0201

photo_0210

 photo_0215

photo_0267

photo_0275

 photo_0260

photo_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