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的早上,剛起床,梳洗後,不開電腦電視收音機也不看報紙。靜下來,或許你會感悟你人生中所得已多,所缺甚少。起碼,那些所缺的都並非金錢能夠解決的。
從前的世界不是這樣的。但不知甚麼時候開始,廣告的手法由單純推銷自己產品的好上變了質。現在,你去坐巴士侷著看一趟Roadshow,或開了電視漫無目的的看半小時,恐嚇式的廣告排山倒海的向你下毒,甚麼沒買保險有事入醫院時便會硬花你數年甚至十數萬、25歲後皮膚的骨膠原會急劇流失,讓妳美貌不再、嬰兒不吃某某含有超級原素的奶粉便很易生病、養大一個小朋友要數百萬……最糟糕的,某某瘦身廣告更直斥在辦公室工作的肥胖女士是「典型懶惰型OL」,這胖=懶的恐嚇和歧視的邏輯,赤裸裸的展現給每天以百萬計的巴士乘客,讓市民潛而默化,真教人不寒而栗。
就是這些廣告的每天洗腦,一種根深於集體潛意識的恐懼感倏爾而生,讓市民的情緒長期有一種不足與恍惶的底色。我真懷疑,其實廣告是否必需推到這個程度,讓大家都惶恐不安,並視貴公司之產品為唯一救贖才肯罷休?
記得有位學者說過「廣告是現代社會中的一種按摩」,看廣告該像一日辛勞工作後被按摩著肩膀那麼舒服。然而現在於香港看到的一些廣告,卻仿如北韓的核威脅宣言或泰臣的狠快重拳。看著受罪,但最有趣的是,我們慣於默默地承受這些偽原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