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 Story 3跟前兩集有一個很不同的地方:出現了對於體制的戲謔,有點George Orwell的味道。
片中有一幕是眾玩具被送到託兒所後,發覺託兒所的玩具們有一個完整的社會體制,各玩具皆各安其份,更有一位熊啤啤首領和一眾助手統領一切。然而這玩具世界卻被分切為兩邊:一邊是兒童組,小朋友懂得如何愛惜玩具,玩具在那邊得以安樂生活(就像已發展國家),另一邊是幼兒組,那些小朋友活潑非常更未脫口腔期,對於玩具可以用「毀滅者」去形容,玩具在那邊則恍如地獄(就像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
電影中塑造到那個熊啤啤是一個心理不平衡的壞蛋。的確,他欺騙新來的玩具去做祭品,獨裁統治。但問題是:在那個託兒所的設定裡,總得有玩具去幼兒組那邊去「祭旗」,其他玩具才可以安心的留在兒童組那邊不用去受苦,就像我們現在所享有的豐富物資生活和安定繁榮,背地裡都不知剝削了多少人們和家國。當然,這套電影還是合家歡電影,到最後都沒有再深究這個問題。不過,我想說的是,即使熊啤啤被打倒了,只要一天託兒所有幼兒組,托兒所仍不可能成為玩具們的天堂,還是那個老問題:誰該去做祭品?誰該被剝削?而片中主角們的一眾玩具,倒也不怎麼偉大,巴斯見到熊啤啤,問的只是他和他的朋友該調回兒童組。那麼那些「不是朋友」的玩具們呢?他們因為不是朋友,就可以默默承受?若是英雄,該做的,不只是逃走,而是帶領幼兒組的玩具去幹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吧?可是,迪士尼大抵不想有太多的政治指涉,激起兒童們的公義意識,拍一套《V for Vendetta》出來吧?
再想深一層,更是有趣,其實整個托兒院最終最直接給與玩具們苦難的是人類,慘整他們的就是那些天真的小孩們。可是玩具們能夠起義來反人類嗎?這對人類也很不公允。人類都不知道你們這班玩具有靈有性,更不知道怎麼和你們溝通,而且制造玩具的成是這些人類。關係就好像人類和神一樣:你怎麼可對抗命運?你怎麼可以怪做物弄人?神甚至或不知道我們在宇宙的某個角落裡存在著。
所以,即使沒有Woody和Buzz一眾新玩具的出現,某一天,老師覺得啤啤熊太舊,看不順眼,就一手把他拋到街的垃圾店,何等風光,也敵不過命運之手的把弄。我們被拋於這無可確定的世界裡,豈非如此?
以上種種,或許我想得太多,或許創作人心底裡都沒想過這些。但是優秀的作品總是能夠讓人想得太多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