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繼續病在家中,看了兩套電影:
《滾滾紅塵》
看完很不爽。整套片就是給人白忙了一場的感覺。那些對白:
「我是一個危險的男人,我隨時都會消失,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他是誰?他是不是漢奸?」「他只是一個我深愛的男人!」
「我的男人愛上革命,我愛上我的男人。」
天呀,看得我頭皮發麻。好在三毛在世只創作了這唯一一個電影劇本。
其實呢,講大年代,女人愛上壞男人,講時間流轉,最重要的是拿捏人心的轉變與不變。還有,電影是影像主導的藝術形式嘛,不是舞台劇,怎需要那麼多畫到出腸的對白?看看李安的《色戒》,更顯出這套《滾滾紅塵》的眼高手低。白白浪費了華麗的美術指導、攝影和一眾好戲之人。
不過,那結局倒是有趣的。而且那主題曲亦比電影本身深刻多了。
由於看了讓我發麻的《滾滾紅塵》,我再看多了一套電影《Quadrophenia》(四重人格)解毒。
《Quadrophenia》
劇情:
六十年代初至中期,英國曾有過一陣Mod族熱潮。甚麼是Mod族?就是當時的一班四十後青年在工作上上不到位或不想上位,沉迷於改裝自己的Vespa電單車,一套西裝+鴨屎綠外套+過短levis牛仔褲的fashion,沉迷於丸仔、Party、性愛及街頭毆鬥的族群。這套片,就是講這一幫年青人既型且柒的無定向生活。
描寫邊緣少年的電影有很多,為甚麼這一套會被英國人奉為經典呢?因為它很深切表達出那種「I wanna be different!」但其實誰都是這樣想,誰都是一群傻瓜的,做一些毫無意義的看似很酷其實很柒的事的那種矛盾狀態。尋找一份跟本不存在的獨特性,底子裡渴望的都是認同和一個集體身份。
例如:
-把自己的電單車改裝成這樣子在街上炫武揚威。
各位住過沙田的朋友,在八九十年代一定見過類似的改裝單車吧?你覺得好型還是好柒?
-穿著剛從洗手機拿出來的濕牛仔褲,讓它能縮水得貼身。
-泡女,很快跟一個女孩搞在一起,但很快被人飛起時卻很痛苦,並在女孩前做出痛苦狀。
-喫藥,狂吃安非他命。
-偶爾不去上班,卻忘記了拿醫生紙讓老闆痛罵。
-在酒吧喫藥跳舞,high到從二樓跳下來。
-Mods總是和Rockers對著幹,經常街頭毆鬥,但底子裡兩幫人都是無聊無謂的年青人。
-聽著一些indie樂隊,就以為自己好型好另類。
Mods
Rockers
年少時的Sting真很酷,無需close up,在一眾人群中已認出他是個非凡人物。
這套片就是能抓著那個年代,抓著那些無無謂謂的時光懷緬一番(電影是1979年的作品)。拍攝的手法很流麗,人物做型讓人印象深刻。初出道的Sting在片內演一個Mods裡的風頭人物,型到震(但結局裡他也不過是一名酒店裡任人呼喝的小bell boy,很諷刺)。正如導演所說,這幫Mods不是熱衷於甚麼社會革命,他們只不過是為無聊無意義的人生而反叛,構想不出任何一個更讓人滿意的社會。
現在看來,這套30年前的電影仍是很潮(個人認為比《Transpotting》更潮)。沒有大時代作背景,沒有人死,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沒有兄弟反睦成仇,沒有懊悔一生的青春憾事,原來也可以演釋得這樣精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