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沒寫一個月日記

從六月廿九日開始至今日沒寫下一篇日記。這兩個月在工作和私事上都不甚如意,晚上臨睡把這些東西寫在紙上,又不免弄得情緒起伏,難以入睡。更讓我難以下筆的是,這些東西著實是些小事情,實在不需要弄得陰陰鬱鬱的,也許一路走來的人生都太順,抗逆能力不足。

重新在臨睡前把每一天寫在紙上,不知算不算比較能面對,但總該記下來供日後參考懷思。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唐山大地震

-煽情過猛,框架太大而內容不足,付了五十元看中國人壽、工商銀行和共產黨的廣告,但有幾幕甚精緻。

-入場前派紙巾,點呀?

-精彩對白:「解放軍是我們唐山的恩人!」、「還是投(投保)中國人壽吧,夠穩當。」

-那橫跨32年,3個主線人物和無數支線配角的劇情,其實應是大陸央視八點黃金檔的50集長劇,濃縮於2小時,太過吃力不討好。

-不巧妙地避開中國的社會矛盾:各個角色在改革開放後都發了財。他們如何發財?用甚麼手段?以獨臂弟弟的角色設定在真實的中國的話,很容易就成為社會中的低下階層,那一個低下階層的人在這文革後的32年中如何自處?如果他的生活和中層姊姊對比,該令整個劇本更深刻,可馮小剛沒作出這個嘗試。描寫得好像改革開放後,誰也富起來似的。

-唐山大地震後,毛澤東說過:「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從地球上抹去一個小小的唐山算什麼,我們完全有能力救災,用不著任何外國人幫忙!我們當前的政治任務,仍然是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可電影卻大啦啦的安插一段毛主席風光大葬,我實在摸不透這一段的用意何在。友人說讓他想起唐山人是毛主席的陪葬品的說法。

-那對收養夫婦,收養那姊姊的主要原因:她漂亮。很真實不過的原因。說到底,這世界外表是很屈機的。

-我不明白為甚麼還敢拿汶川地震來做一場大龍鳳。大陸政府不是不想再高調提起汶川的種種嗎?(一提起就讓人想起豆腐渣、貪腐、打壓言論……)

-片尾的那個釋懷,很沒說服力。受過傷的朋友,你一定明白我說甚麼。

-片尾曲的詞是《心經》,王菲唱的。可我個人認為,心經不適合表達死者已矣情誼永在,and life goes on……的電影主調。

-總的來說,不是爛片,但看罷深見制作團隊斧痕處處,電影讓人流淚不留思憶。要感動人?同期的《Toy Story 3》好太多了。

一團蛋白質

每個人最不獨特的地方該是既要爭取認同感又要尋求獨特性,就好像你要穿得漂亮又不想弄得出位。

認為一些人是獨特得無可取替的,可就是沒辦法走在一起,就是讓自己痛苦不已。總以為自己是很獨特的最終卻發現自己是彌敦道一抓來滿街都是的寂寞嘍囉。

獨特這兩字讓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從人群裡劃出一個閃光圈圈,割地稱王。獨特可讓我們以為得到這世界最珍的珍寶,從此再無所求。對,那真讓你極樂得爽歪了。

我沒有甚麼理據去說服你放棄獨特性,只是求不了,亦是常態,畢竟我們都不過是一團蛋白質。記得《千與千尋》總叫我們記著自己的名字,那致於告誡我們別迷失於這個五光十色的時刻變幻之中。只卻把名字切片落油炸成名片,一張一張脆卜卜的吃下去,通過臭皮囊直拉出天地之間,落得一片真乾淨。

一看就知道我甚麼都看不開,脫不開那一道小心眼兒。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Toy Story 3 (3)命運和體制

Toy Story 3跟前兩集有一個很不同的地方:出現了對於體制的戲謔,有點George Orwell的味道。

片中有一幕是眾玩具被送到託兒所後,發覺託兒所的玩具們有一個完整的社會體制,各玩具皆各安其份,更有一位熊啤啤首領和一眾助手統領一切。然而這玩具世界卻被分切為兩邊:一邊是兒童組,小朋友懂得如何愛惜玩具,玩具在那邊得以安樂生活(就像已發展國家),另一邊是幼兒組,那些小朋友活潑非常更未脫口腔期,對於玩具可以用「毀滅者」去形容,玩具在那邊則恍如地獄(就像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

電影中塑造到那個熊啤啤是一個心理不平衡的壞蛋。的確,他欺騙新來的玩具去做祭品,獨裁統治。但問題是:在那個託兒所的設定裡,總得有玩具去幼兒組那邊去「祭旗」,其他玩具才可以安心的留在兒童組那邊不用去受苦,就像我們現在所享有的豐富物資生活和安定繁榮,背地裡都不知剝削了多少人們和家國。當然,這套電影還是合家歡電影,到最後都沒有再深究這個問題。不過,我想說的是,即使熊啤啤被打倒了,只要一天託兒所有幼兒組,托兒所仍不可能成為玩具們的天堂,還是那個老問題:誰該去做祭品?誰該被剝削?而片中主角們的一眾玩具,倒也不怎麼偉大,巴斯見到熊啤啤,問的只是他和他的朋友該調回兒童組。那麼那些「不是朋友」的玩具們呢?他們因為不是朋友,就可以默默承受?若是英雄,該做的,不只是逃走,而是帶領幼兒組的玩具去幹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吧?可是,迪士尼大抵不想有太多的政治指涉,激起兒童們的公義意識,拍一套《V for Vendetta》出來吧?

再想深一層,更是有趣,其實整個托兒院最終最直接給與玩具們苦難的是人類,慘整他們的就是那些天真的小孩們。可是玩具們能夠起義來反人類嗎?這對人類也很不公允。人類都不知道你們這班玩具有靈有性,更不知道怎麼和你們溝通,而且制造玩具的成是這些人類。關係就好像人類和神一樣:你怎麼可對抗命運?你怎麼可以怪做物弄人?神甚至或不知道我們在宇宙的某個角落裡存在著。

所以,即使沒有Woody和Buzz一眾新玩具的出現,某一天,老師覺得啤啤熊太舊,看不順眼,就一手把他拋到街的垃圾店,何等風光,也敵不過命運之手的把弄。我們被拋於這無可確定的世界裡,豈非如此?

以上種種,或許我想得太多,或許創作人心底裡都沒想過這些。但是優秀的作品總是能夠讓人想得太多吧?

Toy Story 3 (2) 陪你玩

說到底,「陪伴」兩字就是說著:「噯,mate,有一天我們總要別離。」

我們曾經也是誰人的很愛惜的玩具,曾經很重要。畢竟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或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都不過是《空氣人形》中所說的

「曾幾何時 我成了誰的花虻
     曾幾何時 你成了圓滿我的微風」

是啊,曾幾何時重要得不得了。但功德圓滿了,或者大家該各走各路時,那句「你很重要。」請放在心中,不要,不要說出口,一說出來,語言的局限就把這句說話變成了心傷的謊話。Andy在結局裡向著小妹妹說:「這些玩具對我很重要。」但是很重要的幾件玩具偏不能在你的房間裡佔一個小木架。Andy是一個善良的人,他能做到帶著Woody去大學,已經太難得。恰如我們生命裡有太多曾經重要的人,試問有幾多個可以帶到去生命的盡頭?所以,明白了我們總是別人的花虻和微風就好了,我們的重要性,在時光之流裡,總剩下一個不能generate任何行動的詠嘆,就是那記憶邊土中的軟泥,一種微溫。

你陪過我,我陪過你,一起哭笑玩耍,走過那麼一段路就好了。再說甚麼「重要」,都不再重要。我知這不能讓人釋懷,總覺得該可以走多一段,然後再一多一段,再一段,再一段……是啊,我也不能釋懷,但終歸要明白,玩具們終需要被遺棄,這地球總是要轉下去,這地球終需化星塵。

聽說在宇宙裡發出過的光是不滅的,永遠的以光速穿越宇宙每一個角落。那些發生過在我們之間的往事,就是我們的小宇宙裡的光吧?那當中沒有任何我們可以理解的意義,偏卻是無比耀眼。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飄移在好型同好柒之間

今日繼續病在家中,看了兩套電影:

 

《滾滾紅塵》

28_8_52293_172_12_20080729180851

看完很不爽。整套片就是給人白忙了一場的感覺。那些對白:

「我是一個危險的男人,我隨時都會消失,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他是誰?他是不是漢奸?」「他只是一個我深愛的男人!」

「我的男人愛上革命,我愛上我的男人。」

天呀,看得我頭皮發麻。好在三毛在世只創作了這唯一一個電影劇本。

其實呢,講大年代,女人愛上壞男人,講時間流轉,最重要的是拿捏人心的轉變與不變。還有,電影是影像主導的藝術形式嘛,不是舞台劇,怎需要那麼多畫到出腸的對白?看看李安的《色戒》,更顯出這套《滾滾紅塵》的眼高手低。白白浪費了華麗的美術指導、攝影和一眾好戲之人。

不過,那結局倒是有趣的。而且那主題曲亦比電影本身深刻多了。

 

 

由於看了讓我發麻的《滾滾紅塵》,我再看多了一套電影《Quadrophenia》(四重人格)解毒。

《Quadrophenia》

quadrophenia_97_quad.299180644_std

劇情:

六十年代初至中期,英國曾有過一陣Mod族熱潮。甚麼是Mod族?就是當時的一班四十後青年在工作上上不到位或不想上位,沉迷於改裝自己的Vespa電單車,一套西裝+鴨屎綠外套+過短levis牛仔褲的fashion,沉迷於丸仔、Party、性愛及街頭毆鬥的族群。這套片,就是講這一幫年青人既型且柒的無定向生活。

描寫邊緣少年的電影有很多,為甚麼這一套會被英國人奉為經典呢?因為它很深切表達出那種「I wanna be different!」但其實誰都是這樣想,誰都是一群傻瓜的,做一些毫無意義的看似很酷其實很柒的事的那種矛盾狀態。尋找一份跟本不存在的獨特性,底子裡渴望的都是認同和一個集體身份。

例如:

-把自己的電單車改裝成這樣子在街上炫武揚威。

Quadrophenia-Lambrettar

各位住過沙田的朋友,在八九十年代一定見過類似的改裝單車吧?你覺得好型還是好柒?

-穿著剛從洗手機拿出來的濕牛仔褲,讓它能縮水得貼身。

-泡女,很快跟一個女孩搞在一起,但很快被人飛起時卻很痛苦,並在女孩前做出痛苦狀。

-喫藥,狂吃安非他命。

-偶爾不去上班,卻忘記了拿醫生紙讓老闆痛罵。

-在酒吧喫藥跳舞,high到從二樓跳下來。

-Mods總是和Rockers對著幹,經常街頭毆鬥,但底子裡兩幫人都是無聊無謂的年青人。

-聽著一些indie樂隊,就以為自己好型好另類。

mod70

Mods

rockershangout

Rockers

sting

年少時的Sting真很酷,無需close up,在一眾人群中已認出他是個非凡人物。

 

這套片就是能抓著那個年代,抓著那些無無謂謂的時光懷緬一番(電影是1979年的作品)。拍攝的手法很流麗,人物做型讓人印象深刻。初出道的Sting在片內演一個Mods裡的風頭人物,型到震(但結局裡他也不過是一名酒店裡任人呼喝的小bell boy,很諷刺)。正如導演所說,這幫Mods不是熱衷於甚麼社會革命,他們只不過是為無聊無意義的人生而反叛,構想不出任何一個更讓人滿意的社會。

現在看來,這套30年前的電影仍是很潮(個人認為比《Transpotting》更潮)。沒有大時代作背景,沒有人死,沒有刻骨銘心的愛情,沒有兄弟反睦成仇,沒有懊悔一生的青春憾事,原來也可以演釋得這樣精彩。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只因當時太緊張?

請睇下依個表:

472px-Challenge_vs_skill.svg

最近我因一些事情而讓精神處於一個好緊張的狀態。然後,我又黎啦:又去搵d理論去開解自己。響一本叫《Finding Flow》既書入面提到我地遇到困難時既心態有8種,分別由挑戰的強度和個人能力的強度建起縱軸和橫軸。總之你睇下個果表就會明。

雖然我諗這個理論有好大漏洞:人面對不可確定性的時候總會有worry和anxiety。例如強如世界第1既巴西隊,對住世界排名105既北韓隊既時候,如果按依個理論,應該係處於「control」,情況受到控制既狀態。不過班球員應該有不少worry的,因為輸左個後果:可能無晒d獎金、球迷超失望、聲望大跌……所以人有失少不可預知的情況出現,就一定有worry和anxiety,只不過係程度的問題。而佢依一個理論無加入到個後果的重要性對於情緒既影響。

不過,佢都啟發到我一樣野:anxiety同worry係可以於某程度上用skill improvement去克服既。的確係好老生常談。不過好多野就係唔談就唔會諗起。我現正面對的challenge應該係中度的,而現在我對自己既skill不具很強的信心,加上我害怕失敗後的後果,所以處於worry和anxiety的狀態。

好囉,如果係咁,我唯一可以做既係預備得好d,盡量將個指標推去Control果邊。而預備同skill其實都係包埋心理準備。而現在需要既心理準備,就係放鬆d,將精神調去最佳狀態,其他不可控制的factors,就由他吧,就咁。

有左依一個理解後,就算失敗左。我都唔會再賴只因當時太緊張。

而書入面話人生最有趣的狀態就是flow。高技術+高挑戰,我同意既,不過所謂既高挑戰,又未必係人人就會見到既社會成就。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男人呢

如果妳唔細心咁睇,妳好容易覺得個個男人都一樣。

但如果妳太細心睇呢,你會發覺原來個個男人都真係一樣既喎。

所以,每個男人既獨特性,說穿了都不過在於無留意同太細心的觀察範圍之間一個差異地帶。

至於女人,我真係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