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Kindle 3和看書習慣

用了三星期的Kindle 3,發覺這東西的科技實在不高,比起ipad那種腦板差幾條街,但對於書迷來說,確是一部劃時代的產品,無論你喜不喜歡它。如果你用罷,一定會慨歎:印刷書在不久定會被邊緣化,漸漸的變成一種nostalgia。

其實當我買這部機時,我掙扎了很久,畢竟對於一個嗅著紙香長大的人來說,買這部東西有著強烈的背叛感。背叛甚麼?我想最大的背叛是離棄了美感和物靈。美婷和我也肯定朱天文至死都不肯買一部Kindle(真想問問她)。但同時間,隨著自身對電影的興趣日益減少,對大量閱讀的興趣更不可收拾,最後還是選擇了買一部試試看。以下,我想講一些優缺,討論的重點不是科技和功能,是這種機器如何改變一個人的閱讀習慣。

優:

1. 可以隨時隨地讀不同的書,當你每天在地鐵車廂、月台、車站、等車、等人、咖啡店、公園,你就會知道看飽了一本書的時候可以看另一本有多愉快。例如,以前你在看一本《紅樓夢》的話,你只把這書放在袋中,那麼兩三個月裡你大慨也很難看別的書了,但現在你這天讀飽了《紅樓夢》又可隨時轉讀一下夏宇的詩集。且交叉閱讀亦可拼發出不少幽思異想。

2. 找到很多平時無法在香港書店裡買到的書,例如無數的英文書、詩集、內地的文史哲書籍……

3. 讀書時可以highlight和寫註,然後系統會輯錄一本筆記,對於重溫書中重點和心得非常有用。(我從前讀書都很少highlight,highlight了也極少再讀)(我想設計這部機器的人也是愛閱讀的人,才能想出這樣貼心的設計)

4. 除讀書外其餘功能都很弱(例如上網、聽音樂、apps、遊戲等),可以讓你專心看書。

5. 畫面真的很像一本印刷書。

6. 內置自動詞典,看英文書很方便(雖然我大部份時間都是看中文)。

缺:

1. 外型始終和印刷書籍相距甚遠,一句話:唔靚仔。

2. 只有Kindle自家的「位置系統」,沒有傳統頁號。

3. 中文支援極差(書是能夠看到,但需要把txt轉成doc,把簡體轉成繫體,再把那doc檔upload到amazon的系統中轉成Kindle專用的azw格式。)

4. 很多書都沒有,尤其香港書籍和內地禁書(例如最近有點想看《中文起義》)。但你用慣Kindle後又沒甚麼動機買和閱讀一本印刷書(選擇太多。同時間,這也令我聯想到這部機器對於政府用於思想控制也非常有效)。

5. 沒有了隨意翻書的樂趣。

 

說到底,心情是矛盾的:既覺得這部機器很方便,對閱讀也很有幫助,但另一方面也擔心這部機器會把傳統的書香和書店推到邊緣。所以,我想到一種有點補救的行徑:間中到書店買一本我在kindle看過的好書,送給好友們。Kindle這個字的解釋是「燃亮、啟發」,我想那製作團隊的本意是很希望大家透作這部機器多閱讀(同時多在Amazon買書的)的,希望送好友的書,不能算甚麼燃亮他人,但至少讓生活多一份啟發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