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學校開會時,校長說今年中三升中四的同學比較不濟。怎麼不濟?在某一班中,一個有輕度智障的學生(我現在教正常的中學)在班內考第二。而他的英文成績,更是全班第一。
對呢,很多時能力都只是第二,態度、動機和如何栽培才是關鍵。那一班學生呢?在上學期考試知道自己連智障同學都比不上時,便在班上興起一股鬥低分熱潮,以分數(尤其英文科)拿得大雄式的分數為樂。
讓我們再看看這個我之前post過出來在《Finding Flow》裡的圖表:
雖然這班學生積年累月的成績落後,但我相信他們的skill並非低得無藥可救,但中三四程度的課程內容challenge對他們來說都不會太高太低,但他們怎會這樣apathy呢?我想原因就是這圖表裡suppose每個人都認為那個挑戰是很重要的。但這班學生,顯然看不到學業的重要性。
開放地看,其實學業真的可以不重要的。只是學生的學業成績一直是老師們的業績,所以我們總不自覺地覺得學業成績必然是重要的。我擔心的只是學生們沒想清楚(青春總難讓人想清楚)學業(學業並不等到知識和智慧,甚至可以說無甚關係)在他們人生中的位置就採取自暴自棄的學習態度。到日後要尋找理想生活時才驚覺cert到用時方恨少,才發覺當年的鬥氣多麼的無謂,讓自己走多那麼多冤枉路。
不過,你問我個人的話,我心底裡覺得挺爽的。智障學童在常規學校裡也能掙到這麼出色的成績,可見那孩子和他的家人是多麼的努力,也在那些經常欺負他的同學面前,出了一大口污氣。那孩子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建立自信心的領域,而且還是大家都覺得不可能的領域,更具吐氣揚眉的感覺。
香港教育制度長於制造大量失敗者,一點不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