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電影流水賬

近期有時間,我本性怕悶得發慌,於是以電影作交際,看了好一些電影。有些差不多過目即忘,有些看完後一些畫面情節印象頗深,有些看畢有一兩句有些深思,但本人對於大多的電影都越見惰於寫作和思考,而不寫又略微有憾。固此作個流水賬,微言幾句,作個紀錄,也作個小分享。

 

《得閒炒飯》

2010070710252436431500

我看完幾天後差不多忘記了的電影。在中環電梯上上落落那一場路中拾遺拍得挺浪費,萬綺雯和周慧敏姐姐也讓我再三回味,但其實只有些低能的男人,唔make sense的劇情和一些強殖式的意識宣傳。

 

《反斗小尼哥》

lepetitnicolas-affiche

法式浪漫小孩喜劇。開場時老師叫同學們作文《長大後我想成為……》,小尼哥怎也想不出長大後當甚麼。因為現在有爸爸,有媽媽,有愛,太好了,不想長大,不想任何改變。看到這裡,我眼濕了。除此之外,很輕鬆愉快的一套電影,但相對同類型的泰國《小情人》,還是少一點爆笑、浪漫和詩意。

 

《戀愛夢遊中》

science-of-sleep-poster-1

一個人閒在家看VCD。同步率不及導演的前作《無痛失戀》。但看罷有感原來兩個人之間最愉快幸福的是:我們之間都有一種獨特騎呢的嗜好,四處都尋不著同道,但竟在這一刻遇上了,讓我們隔開全世界,做我們最微小而獨特的事,最瘋狂的幻想。不知怎的,我覺得這故事比《無痛失戀》還要sad。

 

《綫人》

zxb082301

緊湊程度、劇情內容、人物刻畫、演技、音樂、攝影俱佳的電影,雖算不上是一套大作,但也算林超賢一套成功的作者電影。整套片一成語記之曰:眾生皆苦。入面的主要人物全都「苦過弟弟」,都是些身心受創的都市苦命兒。我對個「苦」字有偏好,而此片「苦」之有物,加上巧妙地突破了合拍片邪不能勝正的結局,固特別偏好。謝霆峰成功演釋一個苦命人,經常被追打,加上《十月圍城》的深刻演出,他看來想把自己打做成一位「被打帝」。而陸毅則滑稽地演一位黑幫大佬,但角色同《唐山大地震》內的角色同一個調子,也是叫女友「落仔」,在國內陸毅被戲稱「打胎帝」,相當好笑。而桂綸鎂演的黑幫大姐,又狠又艷又孤單,真叫人喜出望外。總括這是近來最值得入座的港產片,比同類的荷里活片一點都不失色。

 

順帶一提,一直以來和我看最多電影的都是珍妮斯和美婷,除了家中的影碟外,電影中十之八九都是跟她倆入場看的。沒有她倆,我大慨一年只入數次戲院。所以呢,百老匯,給她們回佣吧,呵呵呵~

家中還有很多影碟和書債。整個二零一零,都不需再買吧。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小諷刺

在新學校開會時,校長說今年中三升中四的同學比較不濟。怎麼不濟?在某一班中,一個有輕度智障的學生(我現在教正常的中學)在班內考第二。而他的英文成績,更是全班第一。

對呢,很多時能力都只是第二,態度、動機和如何栽培才是關鍵。那一班學生呢?在上學期考試知道自己連智障同學都比不上時,便在班上興起一股鬥低分熱潮,以分數(尤其英文科)拿得大雄式的分數為樂。

讓我們再看看這個我之前post過出來在《Finding Flow》裡的圖表:

 

Challenge_vs_skill

雖然這班學生積年累月的成績落後,但我相信他們的skill並非低得無藥可救,但中三四程度的課程內容challenge對他們來說都不會太高太低,但他們怎會這樣apathy呢?我想原因就是這圖表裡suppose每個人都認為那個挑戰是很重要的。但這班學生,顯然看不到學業的重要性。

開放地看,其實學業真的可以不重要的。只是學生的學業成績一直是老師們的業績,所以我們總不自覺地覺得學業成績必然是重要的。我擔心的只是學生們沒想清楚(青春總難讓人想清楚)學業(學業並不等到知識和智慧,甚至可以說無甚關係)在他們人生中的位置就採取自暴自棄的學習態度。到日後要尋找理想生活時才驚覺cert到用時方恨少,才發覺當年的鬥氣多麼的無謂,讓自己走多那麼多冤枉路。

不過,你問我個人的話,我心底裡覺得挺爽的。智障學童在常規學校裡也能掙到這麼出色的成績,可見那孩子和他的家人是多麼的努力,也在那些經常欺負他的同學面前,出了一大口污氣。那孩子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建立自信心的領域,而且還是大家都覺得不可能的領域,更具吐氣揚眉的感覺。

香港教育制度長於制造大量失敗者,一點不假。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近況和一些思緒

一如以往的七八月,通常都有些轉變。今年轉了工,搬了屋,轉變了飲食習慣,沉迷於古書古籍,看淡了很多事情,也嘗試戒掉一些壞習慣。

今年的方向是定下來,好好的建立起一些工作經驗及發展方向,再讓自己一步步前往平靜的心境。再然後的,我還未肯定。

這些年來都在想著人生有甚麼意義。這問題讓我越問越不想活下去。其實應該問的是,我們有甚麼動機讓我們活下去?要問的不是意義,而是動機。又在想,如果活得快快樂樂的,那活下去的動機是很自然的,開心嘛。但如果明知活下去都難以快樂呢?那活下去似乎是因為你不敢死或是付不起死亡對身邊的人傷害的代價而已。美婷說得好,不是該不該快樂地活下去的問題。而是不快樂活不下去的問題。

上一代人或世世代代的人,很多都以生命和文化獲得承傳而獲得快樂(滿足感),看到仔女生性,成家立室有兒有孫就是一個圓滿的人生。昨晚飯後我跟老媽睇緊《女人最痛》時有關結婚生仔的劇情,我不禁說起「生命其實是一個陷阱」、「生命真虛妄」這一類話題時,她總感到不安而迴避。看畢,我回家,臨別時阿媽嘆惜地爆了一句:「我都係打定輸數,無孫抱架囉!」這樣的傳承,對她那一輩來說,真是非常重要,只可惜起碼現階段來說,我看不出那有多善良。我也知自己對著她經常說些不該說的話,讓她以為我終會搞基、出家、流浪、濫交之類,讓她老人家擔心,真罪過,唯有花多點時間陪她去補償她沒新抱沒孫抱的遺憾。其實,我真的沒甚麼的,只希望活得淡一點而已。剛剛好足夠活下去的情緒,我相信那心境所看到的世界是最美的。

不過說到底,以上的想法可能只是我所執著的而不可得。中國字真好,好一個「痴」字,迷戀,執著,「知」上蓋一個「疒」,就是認知上出了無藥可救的毛病,註定無法了脫生死,豁然開悟。但其實開悟又是不是最好呢?佛家常道「無常」,得了的,日後總會失去。但是呢,人類是很適應性很強的動物,一人一事一物,得到了,過了某一個心目中的期限後,即使終究失去了,心也是不那麼難受的。Eg. 你買一部手機,你實知道它終究會壞掉的,但一個月便壞掉你不太打緊,因為有保養,一年零一個月壞掉你最氣頂,因過了保養期,如果用了四年才壞掉,那直情是賺了吧?如果人生中的「得」大多都過了那心目中的期限才失去,那人生大抵賺了「得」的快樂,消減了「失」的痛苦?我想好好的過一生,大抵不過如此:要麼豁然開悟,要麼玩贏這個得失遊戲。

 

近來的心境,這首幽默曲不停點播。還有《Duck you Sucker》裡James Coburn回首往事時的笑容。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看《流浪者之歌》

慕名去看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

一路看,好像抓到了書中的某些重點,但大部份時間,我其實都難以體會。我看到整個表演的妙處和用心,只恨我敵不過睡魔和偏好。

最尾,一位舞者用一個耙,在台上以稻米畫一個年輪。大約畫了二十分鐘。他畫到1/3開始,我好像有所領悟,然後就「病發」了:腦袋不斷發放狂笑的訊息,但卻不能在此場合放聲大笑。我唯有捏著鼻子瞟著眼水死忍,十分鐘裡呼吸非常困難,面色煞白,差點死掉。這種病發的情況我一生發生過三次:第一次是看Mr.Bean把火雞夾硬塞進焗爐裡那一集。第二次是某一年中學裡的無聊禮堂集會。第三次是看《波叔出城》的時候。第一次和第三次好明顯是看笑片差點樂極生悲。但第二次和今次又為甚麼會爆笑「病發」呢?我真的搞不清楚。也許是看到人生的真諦時,總會讓人失笑吧?

有些藝術媒體,我無福消受。作為體驗一下可以,但難以叫我著迷和深究。兩三分鐘可以,但個半小時就有點吃不消。我想我聯繫不上那個境界。但表演中的喬治亞音樂,我非常喜歡。

Inception雜感

-「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整套片的才氣(劇本)玩得很盡,但那個情字卻淪為粉飾才氣的一個裝飾。所以,我覺整套片俱有華麗外殼而喪失了那個「情」字,情況有點像港產片《再生號》。不過,《再生號》連故事本身都說不好。但《Inception》起碼交待得流暢。

-男女主角的痴情和執著足以讓他們留在夢中數十載,但最後卻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這本來是片中一條很動人的主線。可是不知是劇本還是演技的問題,總覺得里安納度傳達不了那曾經滄海的感覺,然後全片就變得軟弱無力的。

-我個人喜歡詩意的夢境,例如《The Fall》、《What Dreams may come》裡面的設定。但《Inception》裡的夢境卻只讓我想起第一身射擊遊戲裡的場景,一版過一版,只有打機的那種刺激感,每一層下去卻不見夢裡人更深一層的內心掙扎(除了最底那一層)。

-音樂。我覺得配樂是此片的一大敗筆。全懸疑系的配樂,讓夢境的感覺消失淨盡,生怕你看得不夠緊湊似的。

-片中人的戰鬥力非凡,個個都S級的。除了齊藤中槍外,其他人均絲毫無損。以我多年看電影的直覺,看到一半已猜到他們所有人都是無敵的,到最後果真如此。無敵不一定是問題。但既然無敵,卻又要制造緊張感,結果就是讓緊張感都早洩了。我看了一小時多已不停在看錶。

-總括而言,整套片可以引《幽夢影》裡的一句話去形容:「若無詩酒,則山水為具文;若無佳麗,則花月皆虛設。」整套片就是有著華麗慎思的山水花月,唯獨欠讓水流花開的詩酒佳麗,感覺很可惜。看過三套Christopher Nolan的電影,都不是我杯茶。這類電影,交給Tarsem Singh、王家衛、Michael Gondry、卜贊郁、狎井守、Stanley Kubrick(未死的話)甚至交給十數年前的劉鎮偉好像都比Christopher Nolan有趣有意思。

 

P.S. 雖然我不喜歡,但這套片無論如何入場觀看準錯不了。畢竟製作認真,劇本邏輯慎密,而且是話題之作,看完都可以和朋友吹兩嘴。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最悲傷的愛情故事之一

一直都想寫很多有關《稻中乒團》的blog,但懶。《稻中乒團》看似很騎呢,實質上亦很騎呢。但或許是作者有鬼才,或者是我聯想太多。當中有很多情節印象仍非常深刻。這一次要談一個我看過最悲傷的愛情故事之一:前野與阿菊。

 

阿菊_0001-2

前野:醜、騎呢、懶、大部份情況下心地邪惡,但只是小奸小惡的那種嘍囉人物。經常做出各種讓自己出醜的奇事。

阿菊-2 阿菊-3

阿菊:奇醜,但心地善良,細心,能幹。除此以外是一個思想很普通的少女。

 

愛情故事裡最悲傷的原素之一是:無奈。阿菊向前野表白,原因是:我們大家都醜,同是天涯淪落人,所以應很襯。無女仔想接近的前野,既接受了阿菊的愛,但同時很抗拒她的醜。他花了很大的心理調整去說服自己喜歡阿菊,但當和阿菊逛在街上時却就不了街上人們的目光,他甚至大聲向途人們說:「她很醜,可是她很溫柔!」以抵抗自己的厭惡感,可是世俗的他終不敵俗世的眼光,當他在街上碰到朋友時,連忙說那女孩是他的寵物,並著她下跪。而阿菊竟完全服從,這使得前野更百般內疚,在街上發瘋,說自己不是人,叫途人狠狠的抽打他。

阿菊_0001-3

阿菊_0002

 

雖後來雙方都有片刻的感動,但最後,這段短暫的戀情最終以稻中式的無厘頭笑話無疾而終。

我第一次看,覺得不怎麼樣。但多看幾次,我也想不起那一年那一天,竟讓我看得淚流滿面。所謂的愛,其實也是無數的條件加上時間的蘊釀而變得越醇或越淡。而這些條件當中,又有那一樣是具有實質的意義呢?人類基因裡對找伴侶的原始呼喚,社會建構的審美觀,所謂的溫柔,所謂的才情內涵,還有門當戶對的市場供求觀念,一個關鍵的時刻或事件,這些東西溝起來可能會產生那種叫「愛情」的狀態,但將他們一一審視,內裡找不到任何堅實的核心去證實愛情「非如此不可」的唯一性。而前野和阿菊,就是被這些人類的基因和社會價值觀狠狠地折磨的一對。

其實成件事,不用多說,只要前野和阿菊變成俊男美女的話,就變得很完滿。偏偏你俊不俊美不美卻是最無可把握的事,無把握得連你自己也會無由的討厭自己起來。前野和阿菊就因為他們的醜和社教化過程,讓他倆白忙了一場,最後得到的只有傷害和傷害,無奈又無奈。又或者,是前野太軟弱,太被社教化控制,才把這段良緣付諸流水,但他已經很努力地去糾正/扭曲自己,我又怎忍心去怪他?

我的朋友中,真有一位長得像阿菊一樣(她應該不知道有這個blog存在),她份人雖很積極善良,可是無論在事業還是感情上都充滿比常人多數倍的挫折。「處廟堂之下,不知有耕稼之苦。」這些挫折,外人很難體會。

為甚麼有人就是天生富有、英俊美麗、聰明伶俐,有些人則一出生便像一沫污泥?這當中讓人迷惑得相信因果輪迴或天國地獄的存在。而值得慶幸的,是在這無可把握的人生中,我們或多或少仍可把握自己的心念。暫忘寂寞,去掉慾求,小休「自我」,有時候一粒微塵都很精美。

此一刻

此一刻,我覺得任何事情我只要著緊就輸了。

此一刻,我需要一個教練,不需要伴侶。

此一刻,塵寰放進了冰箱,一寸一度結成沉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