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旅遊業大漏洞,自取其咎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第一次
人生有很多光暗面,不同人有不同之價值觀。有人渾噩一生,不談理念,只談風月。也有人憂國憂民,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夙風中的香港,在七一中,大約五百餘人因遊行佔中被捕。翌晚有家長致電<自由風>,聲稱其子假借與友打波,現因佔中行動被拉,十分憂慮,不知如何是好?
還記得我任教的中學,已故李校長在三十年前邀請校友卓伯棠回校演講,談及他的作品:第一次。我深感認同他的主要論據:人人要深深珍惜及防範每一點之第一次。
自新計劃,警司警誡等都是良策,给予當事人改過自新。
大好青年,一但被晝花了底,便會前途盡毁,自暴自棄,開始萌芽反社會心態。社會上,不會有太多曾局長那麽幸運。
他們不是作奸犯科,只是為理想坐在地上便被拉。他們不是三五小子,而是數百羣眾,另外他們的親朋戚友也會因此而牽連在內,形成一股骨牌效應的不滿及反社會情緒。在另一邊廂,一些顯赫人物如曾XX,証據明顯,還未被扣查,起訴,而且還談笑風生的祝酒,一些涉及大貪案的人物,還被封為JP。在此情况下,如何服眾。
我不認同以身試法。但可否有更好之渠道,讓他們呼氣,並給他們保持良好記錄機會,繼續美好人生?必須記住,羣眾心己死並具體地麻煩上了身,社會就很難有安寧,更妄論任何進步!
CY確實很努力做了很多事,不過太急並粗暴,一般敏感及精打细算市民吃不消。一國兩制還有33年,相煎何太急?時辰到,你想怎樣就怎樣,這是現實!
長夜不眠,起身第一件事就草率此文,如有冒犯,請諒!有關當局請慎思,為人民,為社會及為國家!!!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Kindle 3和看書習慣
用了三星期的Kindle 3,發覺這東西的科技實在不高,比起ipad那種腦板差幾條街,但對於書迷來說,確是一部劃時代的產品,無論你喜不喜歡它。如果你用罷,一定會慨歎:印刷書在不久定會被邊緣化,漸漸的變成一種nostalgia。
其實當我買這部機時,我掙扎了很久,畢竟對於一個嗅著紙香長大的人來說,買這部東西有著強烈的背叛感。背叛甚麼?我想最大的背叛是離棄了美感和物靈。美婷和我也肯定朱天文至死都不肯買一部Kindle(真想問問她)。但同時間,隨著自身對電影的興趣日益減少,對大量閱讀的興趣更不可收拾,最後還是選擇了買一部試試看。以下,我想講一些優缺,討論的重點不是科技和功能,是這種機器如何改變一個人的閱讀習慣。
優:
1. 可以隨時隨地讀不同的書,當你每天在地鐵車廂、月台、車站、等車、等人、咖啡店、公園,你就會知道看飽了一本書的時候可以看另一本有多愉快。例如,以前你在看一本《紅樓夢》的話,你只把這書放在袋中,那麼兩三個月裡你大慨也很難看別的書了,但現在你這天讀飽了《紅樓夢》又可隨時轉讀一下夏宇的詩集。且交叉閱讀亦可拼發出不少幽思異想。
2. 找到很多平時無法在香港書店裡買到的書,例如無數的英文書、詩集、內地的文史哲書籍……
3. 讀書時可以highlight和寫註,然後系統會輯錄一本筆記,對於重溫書中重點和心得非常有用。(我從前讀書都很少highlight,highlight了也極少再讀)(我想設計這部機器的人也是愛閱讀的人,才能想出這樣貼心的設計)
4. 除讀書外其餘功能都很弱(例如上網、聽音樂、apps、遊戲等),可以讓你專心看書。
5. 畫面真的很像一本印刷書。
6. 內置自動詞典,看英文書很方便(雖然我大部份時間都是看中文)。
缺:
1. 外型始終和印刷書籍相距甚遠,一句話:唔靚仔。
2. 只有Kindle自家的「位置系統」,沒有傳統頁號。
3. 中文支援極差(書是能夠看到,但需要把txt轉成doc,把簡體轉成繫體,再把那doc檔upload到amazon的系統中轉成Kindle專用的azw格式。)
4. 很多書都沒有,尤其香港書籍和內地禁書(例如最近有點想看《中文起義》)。但你用慣Kindle後又沒甚麼動機買和閱讀一本印刷書(選擇太多。同時間,這也令我聯想到這部機器對於政府用於思想控制也非常有效)。
5. 沒有了隨意翻書的樂趣。
說到底,心情是矛盾的:既覺得這部機器很方便,對閱讀也很有幫助,但另一方面也擔心這部機器會把傳統的書香和書店推到邊緣。所以,我想到一種有點補救的行徑:間中到書店買一本我在kindle看過的好書,送給好友們。Kindle這個字的解釋是「燃亮、啟發」,我想那製作團隊的本意是很希望大家透作這部機器多閱讀(同時多在Amazon買書的)的,希望送好友的書,不能算甚麼燃亮他人,但至少讓生活多一份啟發的可能性。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不在乎
最近在看一本挺有意思的散文,李海鵬的《佛祖在一號線》。有一篇提到「非政治意義上的自由的真諦不在於叛逆,而在於「不在乎」。假如一個人既付出了一些努力,又不對任何實惠的回報抱有企圖,那麼他就會相對自由一些。」
所有的慾望、恐懼和情感都不在乎,活得消遙自在,像浮雲,依山化雨不在而在,無所可為也為所欲為。那是一種「不俗即仙骨」的意趣。
不過,到底很多人都不羨仙。我凡俗到不得了,到底未善護念,一顆心到了了無牽掛、無在乎的境界,我能想像的,就只有脫線風箏,或者前兩天那些在低空處消盡後殞落的孔明燈。
雖然我很羨佛(雖然一點也不懂),但是心底裡還是盼望著基督的救贖——一個充滿意義的生命,一個我只在乎的神明。有一個單一的在乎,比整個三千大千傾倒聚合都美。
下流痴病,看到書中那一句,其實我腦海裡很長的時間裡,都只有這首歌。
我知道有一些人,他們從盤古初開便是水霧浮雲,某一天一不留神聽到這人間妙韻,大惑不解,卻如痴如醉,遂化虛空為靈,捲落到人間走活一生,細味「我只在乎你」這幾個字怎麼經過,錯錯錯,都只怪歌姬惹的禍。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Kindle 3
今年可真破費,一月時買了一部netbook(雖然真的很好用),但今年的八月又訂了一部Kindle 3。日夜期盼,前天終於寄來了。
Kindle 07年推出的時候,覺得挺有趣的一部電子產品,但由於不支援中文,買書也很貴,在香港也沒法上網(我不介意沒法上網,我只介意明明有這功能卻沒得用),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拿著一部電子產品不及拿著一本印刷書那麼有手感,有揭頁,也有一個封面。而且,我亦覺得看書,尤其看著奇奇怪怪的書,有種「趕不上潮流」的快感。所以當時打從心底覺得沒需要買這部Kindle。
但經過3年的開發和改良,最新的版本輕薄了不少,揭頁速度和畫面對比度強多了,支援中文(雖然要轉換,有點麻煩),不發光E-ink畫面看得眼睛很舒服(像在看一本印刷書一樣),也能夠在香港無限免費3G上網(很慢的,但慢就好,只在有需要時用,不會讓你看書時分心想上網),而且價格比第一代便宜了一倍以上(3G+wifi版才$1400港元),再加上越來越多的電子書,終於買了。
不過,最吸引的一點還是:可以出街時看幾本不同的書。要知道小說類的書籍雖然多數讓人想由頭看到尾,但當遇上一些太長的小說(例如正在看的《紅樓夢》)和一些散文別書時,總是想偶爾轉一轉口味,伴著當天的心境看一看不同的書。平時,不可能帶幾本書出街吧?外出公幹也不會帶幾本吧?但Kindle就可以滿足這個需要。例如大部分時間都在追《紅樓夢》,很累了就看輕鬆的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那天煙雨蒙濃就看一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沈雄《古今詞話》,心情沉鬱時就看一下《聖經》或《西藏生死書》,無無聊聊就看一下Douglas Adams的《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系列(雖然本書本身並不無聊)。Wow~這真是對於喜歡讀書的人樂透的享受啊。
當時這部機也有很多問題,例如沒法輸入中文寫註,沒有頁數系統(只有Amazon自創的奇怪location系統),很多書都還未有E-Book版本,中文對應沒想象中的好(尤其是支援簡體字跟本是謊話),Amazon沒有售賣中文E-Book(所以不要問我我的E-Book那裡來了),按鍵轉頁始終沒那麼好手感,翻閱前文很困難(因為沒有頁數),Kindle拿上手感覺好像兒時玩具「神奇畫板」……所以,電子書閱讀器vs傳統書籍應該不會出現數碼相機vs菲林相機那麼絕對性的優勢的,起碼暫時來說。
而且,想在地鐵上、路邊、咖啡店讓人知道你在讀一本很有品味的書的話,sorry,Kindle也滿足不到你。它背後沒有螢幕去讓你show給人看你所讀那本書的封面。
暫時來說,我很喜歡這部Kindle 3。希望它好像我最喜歡的電子產品Creative Zen 60GB和Nokia 1110那樣長壽耐用吧。
P.S. 最近上小學視藝教育課程做的視藝作品,它是我設計的「神獸拉比」,超醜樣,但真的好喜歡它啊。
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心境和睡眠
我的腦袋總是想得太多的問題。善惡、自私與慈悲、self-actuatization、做人該這樣不該那樣諸如此類這般那般。不過到底這些問題很多時我到最後即使有個結論。總是跟不到那些結論,知而不行。
例如呢,我知道我該努力的寫作,我沒有。認為該做多點運動,但只是目標的一半。認為該上少些網花多點時間看書和預備工作的事,完全無。想起來,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hea,不得不承認我很懶。
怎麼會這麼懶呢?有很多原因:有很多事情我一時間handle不到所以一做起來就逃避啦、心情常起伏不定讓工作和思考效率大打折扣,還有經常覺得很累很累,但hea在電腦前或者和朋友出去吃喝玩樂就頓時舒緩了,唉,意志力真薄弱。
不過,凡此種種,其實該歸根於我抓不住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生活欠缺規律,那心就會易亂,而心一亂,萬事都困難起來,連些微小事情都錯漏百出。然後整個心就加上一些生活上不如意的事一拼讓自己思想負面起來,一發不可收拾,經常都是這樣。
而我自知自己的意志力如斯薄弱,要把自己建立起來,只能先把注意力都放在一重點上,而我覺得目前充足和規律的睡眠太重要。我是知道的,很多時我的情緒會極差,會想起些糟糕的事,自我形象低落至不能自拔,凡此種種通常都是在星期四五最多發生的。其實問題很可能沒那麼複雜,很可能只是我精神不夠又要面對工作和私人事情時才會這麼頹廢。我希望睡眠能撐起整個人的假設是正確的。好,先把意志力都集中到準時睡眠上去。雖則這是我一早都知的事。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電影流水賬
近期有時間,我本性怕悶得發慌,於是以電影作交際,看了好一些電影。有些差不多過目即忘,有些看完後一些畫面情節印象頗深,有些看畢有一兩句有些深思,但本人對於大多的電影都越見惰於寫作和思考,而不寫又略微有憾。固此作個流水賬,微言幾句,作個紀錄,也作個小分享。
《得閒炒飯》
我看完幾天後差不多忘記了的電影。在中環電梯上上落落那一場路中拾遺拍得挺浪費,萬綺雯和周慧敏姐姐也讓我再三回味,但其實只有些低能的男人,唔make sense的劇情和一些強殖式的意識宣傳。
《反斗小尼哥》
法式浪漫小孩喜劇。開場時老師叫同學們作文《長大後我想成為……》,小尼哥怎也想不出長大後當甚麼。因為現在有爸爸,有媽媽,有愛,太好了,不想長大,不想任何改變。看到這裡,我眼濕了。除此之外,很輕鬆愉快的一套電影,但相對同類型的泰國《小情人》,還是少一點爆笑、浪漫和詩意。
《戀愛夢遊中》
一個人閒在家看VCD。同步率不及導演的前作《無痛失戀》。但看罷有感原來兩個人之間最愉快幸福的是:我們之間都有一種獨特騎呢的嗜好,四處都尋不著同道,但竟在這一刻遇上了,讓我們隔開全世界,做我們最微小而獨特的事,最瘋狂的幻想。不知怎的,我覺得這故事比《無痛失戀》還要sad。
《綫人》
緊湊程度、劇情內容、人物刻畫、演技、音樂、攝影俱佳的電影,雖算不上是一套大作,但也算林超賢一套成功的作者電影。整套片一成語記之曰:眾生皆苦。入面的主要人物全都「苦過弟弟」,都是些身心受創的都市苦命兒。我對個「苦」字有偏好,而此片「苦」之有物,加上巧妙地突破了合拍片邪不能勝正的結局,固特別偏好。謝霆峰成功演釋一個苦命人,經常被追打,加上《十月圍城》的深刻演出,他看來想把自己打做成一位「被打帝」。而陸毅則滑稽地演一位黑幫大佬,但角色同《唐山大地震》內的角色同一個調子,也是叫女友「落仔」,在國內陸毅被戲稱「打胎帝」,相當好笑。而桂綸鎂演的黑幫大姐,又狠又艷又孤單,真叫人喜出望外。總括這是近來最值得入座的港產片,比同類的荷里活片一點都不失色。
順帶一提,一直以來和我看最多電影的都是珍妮斯和美婷,除了家中的影碟外,電影中十之八九都是跟她倆入場看的。沒有她倆,我大慨一年只入數次戲院。所以呢,百老匯,給她們回佣吧,呵呵呵~
家中還有很多影碟和書債。整個二零一零,都不需再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