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重看日記,其實沒甚麼特別的事情發生。要說的話,承接著去年年尾時訂立的本年目標,我開始了減數的生活。
我想,人生在二十五歲以前,是差不多絕對的加數,不斷增加的人生經驗,每天吸收新的智識和事物,賺越來越多,花費越來越多,朋友不停增多,吃盡各種佳肴,體驗一段又一段感情,去一個又一個地方旅行和公幹……一切都似乎義無反顧的向前進,就像工業革命和現代主義的世紀浪潮。
但二十五歲後,起碼在我而言,有些加數似乎越加越不真實,越多越失卻當初的本質。所以繼減磅項目暫時取得成功後,接下來再減兩個項目:
1. 食物的種類:
這個問題在一直在我腦際徘徊多年:為甚麼我們可以吃其他動物而毫無內疚的感覺?直至近年知道多了人類是如何殘忍地屠殺豬牛等動物,更可怖的是人類如何飼養這些食用生物。更覺得人類道德的矛盾性:一方面可以無比殘酷地對待一些動物(其實食用豬牛的飼養方式和盆景貓差不多的),但另一方面一個同事卻可以花一萬多替家貓做手術(但一隻雞的生命卻可以用數十元買到)。我真不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最近無線有個節目叫《美食總司令》,走遍世界各地看各種食物新鮮的材料和煮成的各種美食。主持們那和諧的笑容,介紹生畜時溫和而愉悅的語氣,那些生畜的呆頭呆相,鏡頭一轉生畜變成了雪白餐桌上的煮熟的屍體,主持們興奮超高興的吃著,說著甚麼肉算好吃,有品位。我終於受不了。
與其作出了疑問多年,不如實際行動,把覺得不該吃的東西,從餐單中剔除好了。不過,這完全是我個人的問題。我相信大家覺得沒問題,一定有自己充份的理由。
2. 消費:
這個減數的原因本是很直接的:我現在份工人工比從前少了1/3以上,經過大半年,已經陷入財困的邊緣。所以不得不認真的改變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限定自己每星期的花費,模擬自己只有$5000月薪的情況下生活。起初真的不易過,一星期中有三四天除了早餐和交通費,沒用過分文。每晚放工累得半死後仍煮兩餐。但現在習慣了,倒覺得每一元每一件物件都變得真實而珍惜起來,從前真不會發覺淋浴露和洗潔精也要省著用的。再說,在現今全球化的社會中,差不多你花的每一元都涉及無數的剝削和罪惡。所以在消費中減數,似乎又是一種消極的行善方法。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你可能認同我的,也可能覺得我錯得很,在做傻事。沒問題,最重要還是你為你的生活方式思考過,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如果你自己在大多數事情上都放棄了思考,那等於你放棄了大半個靈魂吧。所謂的總不只是表面的feel good那麼簡單吧?